观察 | “广明2号”的市场化之路

2023-12-25 21:56    发布者:

11月20日,满载8万套“广明2号”父母代鸡苗的货车,从佛山高明出发,奔向北方市场。在广东省白羽肉鸡品种推介暨种业创新园竣工投产活动上,白羽肉鸡国产化版图又填上了一块“新拼图”。


距离“广明2号”等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已近2年,“从0到1”之后,国产白羽肉鸡在与长期占据市场的国外品种的“交锋”中,有着怎样的市场表现?白羽肉鸡完全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业内一直颇为关注。


|加快走向市场

国产白鸡市场占有率已超20%


据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数据显示,白羽肉鸡自主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15%。11月19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景辉在“白羽肉鸡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从市场来看,目前国内三个国产新品种在祖代环节占比已超过30%,在父母代环节超过20%。


从引种来看,今年1-10月,白羽肉鸡延续去年引种结构,祖代鸡入栏万套,其中引进4个品种约39.6万套,占37%;进口自繁+国产三个新品种约67.2万套,占63%。这意味着,国产白鸡正加快走向市场。


“我们也没想到市场占有率能推进这么多,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桂苹告诉记者,国产新品种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与三方面有关,其一,国外禽流感等大环境影响造成封关,国外品种引进受阻;其二,这几年外国部分品种因生产性能表现不佳,在中国市场萎缩严重,也为国产品种提供了契机;其三,目前白羽肉鸡产业化程度很高,头部企业养殖量占比可能就达80%,而大企业普遍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


作为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白羽肉鸡新品种之一,“广明2号”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据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下简称“新广农牧”)副总经理刘大伟介绍,新广农牧现有2个白羽肉鸡育种扩繁基地,可饲养曾祖代种鸡15万羽,祖代种鸡45万套,每年向社会提供父母代种鸡1200万套,商品代鸡苗3000余万羽。截至目前,“广明2号”已从成功推广至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


image.png

“广明2号”父母代鸡苗从佛山高明发向北方市场


11月20日,在广东省白羽肉鸡品种推介暨种业创新园竣工投产活动期间举办的发车仪式上,8万套“广明2号”父母代鸡苗从佛山高明发向北方市场。这是国产白羽肉鸡又一个振翅翱翔的时刻。


|曾被视为天方夜谭

白鸡种源长期全部依赖进口


事实上,这两年国产新品种的市场推广难度并不小。“性能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区域之间表现也还存在差异。”赵桂苹还表示,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试用新品种,但总体上仍处于磨合阶段,另外也不乏仍在观望的企业。“毕竟接受新品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赵桂苹也能明显感觉到这两年业内人士的心态转变。“通过审定前五六年,我们说在搞自己的白鸡品种,大家都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


或许,这种心态的转变夹杂着一些历史渊源。白羽肉鸡并不是我国本土品种,而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在漫长的17年间,种源都被国外牢牢控制。


将时间倒转至20世纪80年代,彼时白羽肉鸡正凭借着“2.0-2.4的料肉比,45天左右出栏,体重便可达4-5斤重”的优势在全球肉鸡领域风靡。1986年,合资企业北京家禽育种公司开始从美国引入艾维茵纯系,自此,我国也开启了白羽肉鸡自主培育工作。


image.png

白羽肉鸡


到2002年,我国自主培育的艾维茵肉鸡国内市场份额一度达到55%以上。可以说,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也曾拥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但后来因疫病等影响,这一品种自2004年起逐渐退出市场,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之路也就中断了。


也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白羽肉鸡种源全部依赖进口的漫长的17年,每年需引进祖代种鸡超过100万套用于商品代生产。


“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最艰难的路。”新广农牧董事长梁尚根深知,面对已有百年育种经验的国外企业,且我国又被实行严格的种源控制之下,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之路注定布满荆棘。


广泛搜集育种素材,寻求科企合作,依托政策东风.....2010年前后,以新广农牧、圣农发展、峪口禽业等为代表的养鸡企业开始征战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关。


2021年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官网正式发布,“广明2号”“圣泽901”“沃德188”等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尽管时隔近2年,白羽肉鸡领域的从业者回想起这一天,依然会振奋不已。


|遗传进展成果显著

“广明2号”料肉比达到1.40-1.60


近两年来,国产白羽肉鸡育种成绩也不断取得突破。“今年官方进行了盲测,结果显示,三个国产品种总体进展要比国外要快一些。”赵桂苹对国产新品种的育种进展表示肯定。她表示,从生产性能上来看,目前不同地区商品肉鸡在出栏日龄、出栏重上等表现仍存在差异,但从整个饲料成本、营养程度、环境条件等大数据来比,与外国基本没有差距。


“从今年客户反馈的养殖数据来看,‘广明2号’世代的选育成果是比较好的。”梁尚根表示,今年“广明2号”父母代产蛋数已接近国外品种的顶尖水平,同时商品代在饲料转化率、鸡肉品质等方面优势明显,客户养殖成绩尤其是肉品质上表现优异。


image.png

新广农牧白羽肉鸡育种研发基地


据悉,目前“广明2号”42日龄体重能达到2800-3050g;料肉比达到1.40-1.60;成活率为95%-98%,父母代种鸡65周产苗数为140-158只。每个世代,父母代60周产蛋数提高4-6枚;商品代饲料转化率下降0.02-0.04,可更加快速传递至终端养殖客户。


首批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之后,第二批新品种还有多远?“白羽肉鸡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国内品种也不会仅限于三个,肯定还会有不同类型的竞争性的品种涌现出来。”赵桂苹告诉记者,更多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是迟早的事情,目前有多家企业在新品种研发上已取得不错进展。


|坚持技术突破

肉鸡育种未来需更注重综合效益


“肉鸡育种已有百年历史,各种生产指标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比如白羽肉鸡42天体重可达到3公斤,饲料转化效率可达到1.4-1.6:1。”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看来,与国际白羽肉鸡育种相比,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时间短,高生产性能遗传素材积累基础薄弱,分子育种等新技术应用不够,种源性疫病净化技术和检测产品研发存在一定差距。


因而我国白羽肉鸡尽管已经走过“从0到1”的摸索阶段,但“从0到1”以后,如何实现“从1到N”,在育种上继续更新迭代,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依然任道重远。


“国内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赵桂苹举例表示,比如东北市场3公斤以上要达到1.3的料肉比,这个问题若要完全突破,需要在营养需求和遗传互作上,并通过理论和选种技术做到,而且这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做到的。另外,赵桂苹还提到,降低腿病发生率,提高鸡肉品质,增加产蛋量,提升造肉附加值等多个方面也需要通过更新技术手段,逐一去克服。


image.png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相关实验


文杰告诉记者,未来肉鸡育种应在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一是生产性能指标,要对体重和饲料利用效率等肉鸡重要经济性状进行持续选育,尤其是关注饲料转化效率和种鸡繁殖性能;二是产品品质方面,白羽肉鸡主要关注如腿病和免疫抑制病的发生率;三是对抗病性状进行选择,特别是利用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手段来培育抗病的鸡的新品种。


此外,文杰还提到平衡育种的问题。“肉鸡育种实际上非常关注综合效益。”文杰介绍,白羽肉鸡在生产上有一个指标叫欧洲指数,指标包括体重、饲料报酬、饲料转化率、成活率以及上市日龄等。一般来说,欧洲指数能达到400以上,综合性能才非常好。因此,因避免过分强调主选性状,而对其他性状产生负面结果,如此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品种的育种效率。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白羽肉鸡自主培育提出了要求。2014年3月,《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35)》提到,到2035年,培育肉鸡新品种40个以上,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超过60%。2022年8月26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五大措施加快“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赵桂苹对白羽肉鸡国产化信心满满。“以前往往是国外给什么品种,我们就养什么,出现问题也都只能在品种基础上去调整,包括下游的整个加工分割。但如果从市场需求出发,需要什么类型的品种特性,就通过品种端进行需求定制。”赵桂苹表示,从这些角度去设想,国产品种完全走向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关键在于从上游、中间环节到最后的产品加工,大企业之间要真正形成联动,互相研发。

【来源】南方农村报